在同一張餐桌上,兩代家庭,來了場文化對話
父母親長年秉持「飯菜要先給長輩」的用餐規矩,讓在美國完成博士後研究返台的女兒琳達(化名)感到困惑。琳達與丈夫阿里(化名)與父母同住,阿里出身馬來西亞華人家庭,習慣每人自取、自由夾菜;而琳達的父母則堅持「長幼有序」──盛飯、夾菜,都要先照顧長輩順序。當第一碗飯送到父親跟前,阿里卻直接夾起那塊滷肉,父親微愣,母親皺眉,空氣頓時凝固。
根據教育部2022年《教育統計年報》顯示,雙文化(bicultural)家庭比例逐年攀升,約占全台家庭總數10.8%。在台灣,這些跨文化家庭除了面對語言挑戰,飲食與禮儀的落差,更是日常摩擦的潛伏點。共餐,看似平常卻隱含價值觀:长輩尊崇、分甘同味或強調個體自主,都可能在同一桌上發酵。
他們之間的語言差異,如何漸漸銜接?
起初,阿里習慣以英語與琳達對話,碰到父母就用國語或手勢應付;琳達則常用台英混雜(Tanglish)跟丈夫溝通。一次準備晚餐時,琳達試圖解釋:「我們先上湯再上菜,是因為……」阿里不耐煩,回以「Just serve everything together.」父母聽見「一起上」,以為不分先後,當場誤以為自己失去儀式感。
為了避免誤會,夫妻倆開始用手機翻譯App示範動作:先按長輩肩膀示意「尊敬」(Respect),再用手翻碗示意「輪流」(Take turns)。孩子小航看不下去,也拿著湯匙學長輩夾菜的速度,成為「示範者」。學校老師更在課堂上引用UNESCO(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,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)提倡的「飲食多元化教育」,安排孩子分享家中飲食規矩,反過來促使父母欣賞各自文化後盾。
這過程並非一路順風。有時琳達因忙碌而忘了先讓長輩動筷,父親無聲地把碗端到另一張小桌;有時阿里不懂「長輩要喝湯才算開動」的意思,一口乾了自己的湯碗,讓母親目瞪口呆。但在不斷的協商與磨合當中,彼此才看見對方文化的合理性,而不只是「我的習慣較好」。
在不斷的協商與磨合當中,彼此才發現新的共語方式
半年後的中秋團圓夜,琳達家準備了烤肉、月餅、清蒸魚,桌上擺出中西合璧的菜色。飯前,父親先起身倒茶,母親恭敬地為孩子們盛湯;阿里接過湯匙,向父親輕聲說:「謝謝您,讓我體驗您的傳統。」琳達也特意用國語朗誦一段古詩,向母親傳遞敬意。孩子小航則用英語和馬來西亞朋友視訊,介紹魚肚的口感。
他們沒有完全改變彼此的飲食規矩,但在一點點的包容裡,大家學會等對方說完,也願意緩下動作。琳達說:「共語,不只是找到共同的語言,而是肯定對方文化存在的意義。」阿里則笑稱,父親盛湯的「禮儀動作」如今也成為他學習的一環。
或許,共語生活的可能,不在於消除所有不同,而在於一同創造新的習慣和順序。當每一道菜,都能被看見其文化背後的故事,我們才真正搭起理解的橋樑。
邀請連結: https://goyulife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