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區廚房裡,秩序悄然形成新規
黃仁勳(Jensen Huang)在Nvidia創業初期,便以毫釐不差的標準和創辦人心態控管每一項製程;相似地,社區裡的新住民媽媽Lina也在每週烘焙教室中呈現小小「創辦人風範」。當大家輪流製作肉鬆麵包,她堅持先排好序、量好麵糰,親手設計操作流程,哪怕是揉麵的手勢,也要一一示範。有人讚賞流程清晰,有人私底下私估「氣氛變得緊繃」,彷彿進入小型工廠。根據顧問公司Bain & Company於2018年發表的《創辦人心態》(Founder’s Mentality)報告,創辦人往往具備強烈的使命感和邊界意識,但若無彈性,容易在群體中形成「定錨效應」(anchoring effect),限制多方創意的發散。這天,麵團尚在發酵,職人式的管理便在小小廚房中悄悄啟動。
從手勢與翻譯開始,互動漸生默契
剛開始,Lina和社區長輩之間連一句完整的國語都難以對上,手勢翻譯成了唯一溝通橋樑。有人示範如何將蛋液均勻倒入麵團,她便比出96度角,老人家用方言追問「角度?」一度成為全場焦點。後來,孩子們拿出手機,一邊朗讀國語說明,一邊開啟翻譯App;翻譯結果雖然生硬,卻帶來集體笑聲與認同感。就像Steve Jobs勾勒iPhone時,先靠VisiCalc起手再拓展新功能,Lina也在嘗試中調整步驟,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參與感。她逐漸放下「必須由我來」的堅持,允許長輩提案以本地食材取代奶粉,也開始與志工分享管理權限。這段過程,驗證了Bain報告所言:真正高效的創辦人,懂得在核心使命與團隊自主之間取得平衡,而非單一命令驅動。
在反覆協商中,他們摸索新共處法
烘焙課結束時,桌上剩下一盤撒著墨西哥辣椒粉的肉鬆麵包,原本批評聲此起彼落,卻在試吃後意外獲得長輩青睞。那一刻,所有人都驚訝於新配方的化學反應——正如創辦人心態帶來的雙面效應,有時催生產品創新,有時也成為團隊裂解的導火線。Lina沒有改掉自己對品質的高標,卻學會先聽完整意見再決定調整空間;長輩也不再逕自插手流程,而是在產品完成後,以評審的心態提供建議。這份既保留核心理念、又尊重多元聲音的節奏,正是台灣多元社區日常中最微妙的「共語」練習。或許,我們不必用同一套做法,但只要彼此傾聽與共振,就能在生活細節裡編織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共創之路。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gongyushenghuo.org/jo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