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醫院會議廳,投影幕緩緩亮起。賴清德總統坐在前排,與多位醫院院長、環境醫學專家和公共衛生學者面對面。台灣氣候與健康聯盟(Climate and Health Alliance Taiwan, CHAT)理事長黃志珍以沉穩聲調,呈現醫療體系碳排放現況:85%能源消耗來自手術室、冰箱與空調系統。現場只有輕聲提問、筆記摩擦與手機拍攝的微光交錯,彷彿在尋找一種將醫療與生態對話的節奏。李院長緊握綠色醫療行動計畫資料夾,封面標示「零廢棄手術包」、「再生能源急診供電」等口號,眼神既期待又帶著壓力。
他們用手機,一起尋找共同語言。數據圖表化作肢體手勢,與翻譯App同步運行。當談到醫療廢棄物減量計畫時,吳主任以客語描述傳統消毒流程,林院長則以臺語探詢可行性。技術團隊動用Google Translate並結合即時字幕系統,在投影幕下方顯示關鍵詞彙。討論柴油發電機替代方案時,與會者既會意微笑,也流露未盡之言的疑惑。這些跨語嘗試,如同搭建無形橋樑,讓淨零轉型理念在醫界紮根。
在掌聲散去後,留下一片深刻反思。兩小時討論結束,與會院長決定成立三大工作小組:綠能發電、節能醫材與永續供應鏈。臺大醫院提出近零碳運輸方案,基隆醫院分享雨水回收試點,地方醫療中心則將社區廢棄物回收帶入院內餐飲服務。尾聲賴總統引用亞斯納里(Asnari)原則提醒:「共語,不是統一,而是願意靠近。」也許,淨零轉型不必全員同路,但只要願意彼此傾聽,已是實質突破。
邀請您加入共語生活誌社群:https://www.goyulife.org/jo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