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住民

餐桌上的多元文化衝擊3次:跨族裔家人如何協商重組飲食生活習慣

🔹 第一段:《她問:為什麼飯要先盛給長輩?》
在一張飯桌前,不同的語言觸發了文化感知落差。小珍(化名)隨同菲律賓籍母親瑪莉亞,自子琪出生後移居臺北,與本地出生的丈夫阿傑及何阿嬤同住。晚餐時,阿嬤總是先夾菜給家中長輩,母子三人只能依序等待;小珍則習慣由每人專屬的小碗起手,鋪排好餐盤才開動。當她用英語詢問為什麼要等阿嬤,阿傑才意識到,自己從小接受的餐桌禮儀已深植血液。根據教育部(Ministry of Education,MOE)2021年多元文化教育推動報告,逾四成新住民家庭對餐桌儀式存有異於主流的經驗,東南亞裔家庭尤甚。這頓飯不只是味蕾交會,更是一次生活差異的初次點燃,引領家人展開對共語的好奇與回響。

🔹 第二段:《從點頭、手勢到一起用手機翻譯》
從孩子的玩具開始,他們用手勢和笑聲填補語言縫隙。子琪的英文書桌上擺著一套標示Tagalog與中文對照的學習卡,媽媽瑪莉亞常在廣場集會時,向其他菲律賓新住民借用智慧型手機翻譯App(Application),搭配手勢向子琪解釋中文數學題;阿傑則在晚間陪讀時,刻意放慢語速,選用簡單的臺語詞彙稱呼孩子,嘗試與阿嬤一同連結方言。臺北市中正區向日葵多元文化社區中心的吳明麗教授(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Sociology)指出,這些微調雖難免出現誤會──如老師誤以為子琪不認真聆聽,實則是在反覆辨識母語與第二語言間的界線──但透過日常對話實驗,家庭成員逐漸找到一種新的節奏:不倚賴單一語碼,反而以態度與情感為共鳴之鍵。

🔹 第三段:《那天,她學會說謝謝,他學會了慢慢講話》
文化不是統一,而是細水長流中的演變。某次週末聚會,瑪莉亞在吃完鹹魚湯時,用中文說出謝謝你;阿傑則在夾菜給祖母前,特意用臺語慢慢食提醒。子琪在餐桌間,已能隨時插入一聲Mahal kita(菲律賓語我愛你),讓何阿嬤莞爾。家中沒有一方完全同化對方,但多了耐心等候與尊重差異的空間。在語言的跌撞與交織裡,他們創造出一種只屬於家的共語方式。也許,不必說出同樣的話,只需發自內心地願意傾聽,就足以讓彼此靠得更近。
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goyulifestyle.tw/invite